医学公卫专家:用科学思维看公众健康安全-锦州仁德妇科医院

医学公卫专家:用科学思维看公众健康安全

http://www.baiqiuen888.com 2009-03-17 10:52
医疗安全和药品、食品安全是最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频频见诸媒体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引发了专家的思考:医学、公卫专家怎样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媒体传播科学的声音?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日前召开“公众健康安全与媒体社会责任”研讨会,中国首席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专家、首席流行病学专家等展开交流。

破解公共卫生案件何其难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曾光

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了解,科学家们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破解一个公共卫生案件。

甲氨蝶呤事件调查一波三折

2007年6月,广西、上海、北京、河北等大医院的白血病患者因为鞘内注射(向脊髓腔内注射)上海华联制药厂生产的甲氨蝶呤,一些患者突然出现下肢瘫痪,造成的后脊柱神经根变性很难恢复。20多家三甲医院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事件。家属问责,医务人员因无法回答而被打,某医院院长被围困。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很快把有可疑问题的产品先停了,继而展开各种调查。用我国国标查结果正常,分别用欧盟标准、美国标准、制药企业的标准查。总之,能想到的检查标准都试验了,结果均符合规定。此时卫生部要求我率领调查组进行调查,试图揭开迷雾。

我指挥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药品的流向和病人分布交叉点,从流行病学锁定瘫痪与鞘注特殊批号的甲氨蝶呤产品有关,但对产品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测还是查不出线索。后来又对是否是设备电阻丝烧坏、冷冻剂混入等可能影响进行调查,仍然一无所获。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结论为:因为没有证据,没有追究药厂和医院的责任。

我们非常相信流行病学能把事情调查清楚,这件事不能不了了之。于是,我牵头给卫生部写了三封信,强烈要求继续深入调查,半途而废科学家是不答应的。我们反映,有些医院不用甲氨蝶呤只用阿糖胞苷,也出现了相似问题。我因此考虑是否有第三种物质同时感染了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的可能?我们还要求停止该厂生产的所有这两类批号的药物。这件事受到国务院重视,我和药监局的专家组长一起被请入中南海对话。在此基础上,两个专家组合二为一再赴上海调查。按照我提出的假说,终于查出是长春新碱同时污染了这两种药物。原因是工厂把3种药物混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又有人违规操作,造成了污染。由于污染太微量了,尽管检测的设备是国际最先进的,但如果没有目标实验室,还是查不出来。就如同在大海中查找一只怪兽,如果不告诉你准确的区域,无论如何也查不出。怀疑到长春新碱就如同有了准确的区域定位,一翻石头就查出来了。

要有为民讨回公道的决心

调查复杂事件现场取证很有难度,因为关系到厂家的利益,有人会掩盖、误导。很可能厂家知道了事实,但害怕巨额赔偿而不说。也许有的管理部门怕承担责任,说是配合你,但担心自己负管理责任,态度消极。涉及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时,行政阻力往往大于科学研究的难度。科学家一定要有为民讨回公道的决心和意识,坚持科学作风,实事求是,是大问题就是大问题,是小问题就是小问题。

2007年的这次调查,如果没有国务院和卫生部的支持,可能因阻力很大进行不下去。因此,既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也需要科学家的意志。

“医学侦探”需要训练有素的队伍

调查各种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的人,被称为“医学侦探”,这需要多学科的团队,需要训练有素的队伍。现在中青年专家队伍跟不上,因为他没那么多实践,没那么多体会,必须经过“干中学”的特殊训练。2001年卫生部专门开设了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大量实践证明,经过培训的人解决了大量难题,而没有受过培养的人经验不足,即使博士毕业也不行。再好的科学家,事件没暴露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暂时破不了案。

公共卫生需要共同参与,要培养一种德行——健康素质,这就要求掌握健康知识、把握健康行为、关心公众健康。无论你是多么有权威的媒体记者,你要给自己的知识进行定位,在你报道的这件事中,你到底知道多少?有多大的发言权?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道德素质问题,目的是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我想说,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靠你、靠我、靠大家。

食品安全中的风险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风险分析框架需要各方遵循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都必须遵循风险分析框架,关键看谁做得更好。框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险评估。这是纯专家行为,不受任何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评估结果放之四海皆准。例如红心鸭蛋事件,专家的任务就是搞清楚苏丹红是化工原料不是食品添加剂,是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研究了解到,每人每天要吃1000个并长期吃下去,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前提是假定人和动物一样敏感。

风险评估后,把结果交给政府,风险管理者根据专家评估的结果做出决策。在做决策的时候就要考虑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以风险评估的结论对全世界是通用的,但每个国家采取的措施可能不同。就这个事件来讲,政府应该采取两个管理措施:第一,严格停止生产红心鸭蛋,已经上市的马上下架回收。第二,要在第一时间告诉消费者,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请大家放心;假如已经吃了红心鸭蛋,也不必担心,因为根据科学评估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安全最应关注什么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这次人大常委讨论《食品安全法》时提出,我国总体食品安全环境是好的,但存在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很严重的。但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却是:“我们还能吃什么?”

我觉得消费者与科学家、政府对于“什么是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不大相同。科学家认为,污染食品而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有致病性病原菌。但消费者最关注的安全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这个结论是依据曼谷一个亚洲食品信息中心进行的调查,绝大多数亚洲人回答:食品添加剂是自己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实际上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是必需的、安全的。这些科学知识应该由专家通过媒体传达给百姓。

尽快建立食品评估机构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频率很高。三聚氰胺事件结束后,我们以为可以松口气了,结果牛奶的问题一个一个往外冒。我们现在的信息绝对不对称。

事实上我们大家吃得很好,儿童的发育一天比一天好。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妇女平均寿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说明我们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越来越好。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身体健康,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影响到国家的声誉。

举个中国乳制品大都检出苯甲酸的例子。这本来是一篇学术论文,是一位广州科学家发表在国外的文章。文章写得非常清楚,苯甲酸在乳品中被检出的量很低,不会对消费者安全造成危害。结果媒体报道时就走样了,报道乳制品大都检出苯甲酸,而且马上就引导到“婴幼儿的健康值得关注”,继而出现了超过标准3600倍等说法。个别报道甚至引导到“有意添加”上。

事实上牛奶不是无菌的,挤出来就会含菌。细菌会把牛奶中本身该含有的马尿酸变成苯甲酸。只要按操作规程,在低温下储存后快速运到工厂加工,其所含有的苯甲酸量非常少,是牛奶的正常成分之一。这样一点苯甲酸是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的。

要减少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需要进行交流,正确引导消费者。美国花生酱沙门氏菌事件,波及40多个州,造成600人感染。美国媒体报道只是陈述事实,有多少州发生事件,有多少产品被收回,有多少病例,美国的消费者也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因此不敢吃花生酱。

科学家有责任对产品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进行通报。希望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我国尽快建立起这样的机构。我建议,媒体根据科学家的评估来报道,或根据政府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缩小信息不对称。只有大家往一个共同的方向走,才有可能正确引导消费者。(来源:健康报)

来源:锦州仁德
建议您浏览以下相关文章
预约科室:
预约时间:
预约备注:
姓名:
性别: 年龄:
电话:
联系地址: